宝宝起名网> 民俗百科> 民俗风俗 > 潮汕营老爷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潮汕营老爷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 宝宝起名网

宝宝起名网

潮汕营老爷的由来和寓意

营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土神的祭祀,是种社区性的节日。潮汕人把这种节日俗称为"营大老爷"。

这种节日起源于土地崇拜,上地崇拜导致土神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汕人则把它叫做土地公或者伯公。土神的祭祀,有两种性质。一种出于对所耕种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上生长五谷,供给人们食粮的报德;一种出于对所定居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营建乡邑,保护人门安居的感恩。在亡古时期已经是这样。商代的甲骨文,就有"要不要向邦国的土神祈求丰年"的卜问(《前》4·17·3);近几年在郑州商代工城遗址发掘出一处以立石为中心的祭祀地,考古学家说,这是建城时祭祀土神的遗迹(裴明相《郑州商代王城的布局及其文化内涵》)。在潮汕,伯公的祭祀仍然保留着这两种性质。上面提到的六月廿六引自公生,属于前一种性质。潮汕人建房子、创村寨要先拜伯公,属于后一种性质,而乡闾间在春日对伯公的祭祀,则两种性质兼具。例如,《普宁县志》载:

(二月)春社日,各乡农民具香帛、酒馔,相率祀其乡之土神,以祈谷。祀毕,聚饮于神侧,曰"做社"。《南澳县志》也载:

(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土神,名曰"春祈福"。

春日社神的祭祀,既有五谷丰登的祈祷,也有台境安宁的冀求。在潮汕社会最基层的里社,社神大多就是伯公。

乡间社神的祭祀, 本来只是一种宗教仪式,后来,由于在祭祀过程出现了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社祭本身也就开始有了其他的功能,这种发展,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荆楚岁时记》说:

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可知梁朝时候,社祭之日,邻里合会醵钱买办牲酒祭品,先祭过土神,然后大家一起聚餐。 社祭除了酬神之外,显然也有了增进邻里团结、加强乡村治理的作用。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社区的整合与扩展的过程,产生了社祭和庙祀的混和,即在一个扩大了的社区中,由某一座神庙承担起社坛的功能。这座神庙所供奉的某一位神明也就成为这个社区的社神,潮汕人将它称做"大老爷"。

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 中。在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潮汕营老爷有什么寓意

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营老爷)活动,场面热闹非凡,祈祷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神灵的庇佑。

潮汕营老爷是什么意思

“营”为潮州方言用词,有“回绕”和“畛域”的意思,具有净土驱邪、保境平安、祈求丰登的民俗意义。

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上神的祭祀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每年年初,潮汕地区都有迎老爷的风俗。就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到村子里游行。

潮汕潮汕游神赛会营老爷习俗特色

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 回到神厂。武营的做法,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采用。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州话的走,是跑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在净土驱邪。不过,这一宗教仪式对于每个社区,实际上又有着整顿社区秩序、强化社区治理的功能。

在营大老爷的日子,要演戏酬神。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虽然由于社区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会充分展示观赏和娱乐的性质。于是,坊乡的这种土神之祭,毫无疑义地成为一个社区性的节日。

潮汕营老爷的历史传说

营安济圣王

旧时,潮州“营老爷”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最隆重和最出名的是潮州府城“营安济圣王”。相传安济圣王是三国时王伉的神像。王伉是蜀汉人,曾随诸葛亮征滇,后任云南永昌郡的太守,在位时关心民瘼,廉明治政,保土卫边,逝于任上,当地人为之立祠祀奉。清初有一在云南任官职的姓谢潮人,遭受陷害,王伉显圣救他,谢氏感其恩,塑王伉神像带回,在潮州城南堤畔建造神庙供奉。安济圣王食一方香火,保一方百姓,颇显灵异。据传曾一次汛期到来,韩江暴涨,洪水滔滔,南堤告急,在其庙前有一群青蛇麋集,韩水平缓退潮,堤防转危为安。城里耆老认为此乃安济王显圣,化身退水,保境安民。于是扩建庙宇,重塑更大神身,隆重祭拜。安济圣王神游日期为正月24、25、26三天,第一天晚上称为“头夜灯”,全城七社的大屏灯、杂灯、活景灯,在喧天的大锣鼓和了亮的丝竹管弦乐声的伴随下,浩浩荡荡地从各方开赴城南青龙庙参拜安济王神。花灯参拜神像后,按规定路线分头游行。第二天晚上即“二夜灯”,花灯先在北门集中后,接新的路线游行。第二晚亥时交子时时,算是进入第三天的“正日”,夜11时多青龙庙响了“起马”炮,神轿起驾。队伍的最前面是一面标明神游路线的引路牌,两旁是两面马头锣,随后是一班潮州大锣鼓,即“头班锣鼓”,跟着是握着斧、钺、刀、戟、矛、剑、叉、槌等器物开道的仪仗队,然后是香炉队和几对大红灯笼,至此才出现了每轿由 8人或16人抬着的安济圣王与大夫人、二夫人的三驾神轿,断后的是12班潮州大锣鼓。南门青龙庙附近的居民半夜就起来迎神,大放鞭炮。由于街巷随游和焚香祷拜的人十分拥挤,游神队伍行进缓慢,直至黎明神轿才进入城内。神轿人城之后,经过28个小时的巡游。至第四天黎明游遍全城之后回銮。潮城游神除了安济王之外,还有“关帝圣君”的一天游神,“玄天上帝”的两天游神。

拖神

潮州府城游安济王,反映了潮汕游神民俗的盛况,而澄海盐灶的“拖神”,却是潮汕的奇特游神风彩。

相传乾隆年间,盐灶村有一渔民到海滨“挨缉”(一种捕鱼虾作业。缉,用竹篾编制,用网作底,状似锄箕,四五尺长,使用时放进水里泥滩上,向前推进,或用竹器在缉口附近抖动,把鱼虾赶人缉里)捞到一尊神像,心中惊异,立即把它扔掉。但过了不久,那神像又从他的缉里被捞上来。渔民对着神像说:“如果今天你能帮我捕到一篓鱼虾,我就把你带回去。”说也奇怪,渔民这天果然大丰收,捕到的鱼虾装了满满一篓,于是便用竹杆把神像与鱼虾挂在两头挑回家,然后把神像安放在村里的一个庙宇。乡民见神庙添了神像,相继前来祀拜。盐灶村有规例,每年游神由谁抬神轿,都要拈阄确定。因为抬神轿是吉兆,故中阄者须设酒席请人。隔年,那渔民拈中了阄,可他家一贫如洗,哪来钱办酒席?心想必定是神像惹来的祸,一怒之下,趁人不知,用绳子把神像从神殿上拖下来,然后拖到海滨埋进泥滩里,回家收拾几件衣服,连夜出走,逃到南洋去了。谁知这一年,全乡五谷丰登,渔汛兴旺,家家户户增产增收,那渔民在南洋也发了财。他心里想,准是那神像保佑赐福,所以赶在游神之前,返回家乡,并把拖神埋神的事告诉了乡人。乡人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一定是那神喜欢拖,拖了乡里才会兴旺。因此乡民把神像从海滩挖出后,拖回庙里。

以后每年游神,中阄的人先是用绳子把神像绑紧在神轿里,乡民则来抢神像,抢到神像后再用绳子捆绑,拖到池塘边抛人水里浸泡。抬神的人为了防抢,脱光上衣,并在身上涂上花生油,全身滑溜溜,使不易被人抓住抢神。在“抢神”与“护神”这场滑稽的娱乐式角逐争斗中,神像被折磨得瘸脚折手,遍体鳞伤,面目全非。抬神像者终因众寡悬殊,神像还是被抢走拖下池塘。过些日子,神像再被捞起修复,重塑金身,供人祭拜。如今,“盐灶老爷欠拖”,已成为潮汕的一句俗谚,意谓“不给他教训一顿,他就不会清醒”,这与盐灶乡民拖神是求神保佑福荫的旨意已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