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起名网> 民俗百科> 民俗风俗 > 江苏春节有哪些特色的风俗

江苏春节有哪些特色的风俗

| 宝宝起名网

宝宝起名网

江苏春节有哪些特色的风俗

苏州:

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常州:

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南京:

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

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扬州:

春节有“过五天年”之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都算在过年的日子里。大年初一的清早,扬州人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三通“开门爆杖”。

淮安:

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

年初一早晨开门,要放3声开门爆仗。早餐吃糕丝、圆子、面条,取团圆、高升、长寿、长春之意。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饭,寓意“有余”。吃饭时不能以汤浇饭,也不吃粥,怕出门遇雨。

泰州:

各地的'人都会穿戴一新,在家中摆放好烟好糖以款待上门拜年的人。客人到主家拜年都要吃红枣茶和一些点心。放鞭炮,正月初五日为“财神菩萨”生日,各地店铺一定要开张接财神。

徐州:

春节期间要专门准备传统风味食品。如用油炸麻叶子、炸油炸果)、炸丸子等。另外,过年时蒸“年馍”,称之为馒头“发笑”,预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庆有余。春节家家要“扫尘”(俗称“打尘”、“扫屋”),春节见面的问候只能说:“年忙的怎么样?忙齐了吧!”忌说“完”,年忙齐后,要祭神拜祖,磕辞岁头。

江苏过年吃饺子吗

饺子虽然有团团圆圆的美意,但是在江苏地区还是不太常吃。江苏南那边一般不吃汤圆饺子,但是吃的时候会把汤圆饺子一起下锅。而江苏北那边会吃饺子,其他的像馒头等面食吃得比较多。当然除了主食之外,江苏人过春节也会去做春卷,然后做烤鸭,做板鸭等等美食。

很多江苏人过年会吃非什锦菜(南京比较多)。什锦菜不仅制作方便,寓意也好,里面既有荠菜、菠菜这些绿叶菜,也有胡萝卜丝、黄豆芽、黑木耳等进行点缀,色彩缤纷,代表着人们讨个好彩头的心愿。

过年时候,无锡人餐桌上有四大宝:酿面筋、蛋饺、百叶包、卷鲜。无锡人印象最深的蛋饺,是餐桌上的四大宝之一,黄色的蛋饺就像一个个元宝,有着“招财进宝”之意。通常自己是家做的味最正,肉肉饱满扎实、蛋皮弹而不腻。

江苏过年红包一般给多少

200到1000.

长辈给晚辈包红包在江苏,如果是长辈给晚辈包红包,那么不用包很大,100元、200元都是可以的,因为晚辈一般比较多,这样包出去的总金额,其实也是非常大的。

其实红包和经济是否发达没有直接关系,红包大小和清洗也没直接关系,红包图个彩头热闹就行了,一般现在都在100-1000不等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多少没关系的,500合适。

春节适不适合去江苏

江苏,是真正的鱼米之乡,人杰地灵,江南美景。且不说南京,六朝古都,秦淮河畔,中山陵明孝陵栖霞山玄武,湖..….….教育和人文都是国内第一挡城市。苏州,人间天堂,园林工艺世界闻名,金鸡湖畔高楼耸立,昆山太仓中国百强镇前十,名企基地。无锡太湖,镇江陈醋,苏南富庶之地,常州的城市体验都要比宁波强。苏北经济较差,可是扬州烟花三月历史名城,徐州衔接鲁地交通枢纽,连云港面朝大海花果山脾睨江南......每个城市都有拿得出手的名片,并且规划有序,眼界格局也很大。

春节江苏附近都去哪玩好吃的多

第一段:春节去哪玩

江苏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拥有非常多的旅游景点。春节期间,可以去南京博物院参观文物,可以去苏州拙政园赏花,还可以去无锡灵山大佛祈福。此外,还有常州天目湖、扬州瘦西湖、南通蓝色海岸线等众多景点,让你体验东方神秘之旅。

第二段:春节附近好吃的

作为一个美食之地,江苏的美食也是非常丰富的。江南水乡著名的小吃有糯米鸡、油糯饭、汤圆、八宝饭等;苏州有特色大饼、网油、蒜茸虾等;南京有盐水鸭、油面筋、烤鸭等;无锡则有喜饼、锅巴菜、桂花糕等。春节期间,在家人的围绕下尝尝这些美食,紫薯年糕、猪肉大葱饺子、红烧狮子头等地道美食都是不可错过的。

第三段:春节期间多了解家乡文化

春节是一个非常适合了解家乡文化的时候。早年间,江苏地区有很多传统的习俗,例如:年画、剪纸、诗词、划龙舟等民俗活动,可以了解一下家乡文化,多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不仅可以感受传统的文化,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增加自身文化底蕴。

在这个春节里,到处走走、吃吃美食、多了解家乡文化,与家人朋友欢聚一堂,共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