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会最早起源于汉,展示的都是传统手工灯具,燃具多为蜡烛。古时参加灯会的多为文人雅士,都是为了展示自己才华。
到唐代中期,灯会已经成为全民的重大节日。李商隐的“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再之后到清朝皇宫内已不举办灯会,但是民间却不曾停止。
现代灯会的寓意
时至今日,猜灯谜闹元宵更是人们的重大节日。灯会体现了我国特有的节日气氛,传统灯会体现的民俗功能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团团圆圆的寓意。
现代灯会的发展
现在灯会发展的越来越美观漂亮,层出不穷各种大型的花灯造型,每一年都会有的十二生肖是最为常见的,还有其它可爱的、美丽的小动物比如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再比如翩翩起舞的花蝴蝶;还有各类的植物造型:柱子、玫瑰花、荷花还有国花牡丹百花争艳好不美丽;各国建筑、各类情景秀、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人物造型等等,都可以进行定制生产。
一般是指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是一种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南朝时期,国都建康(今南京)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灯会兴于唐,盛于宋,明朝时达到顶峰。隋炀帝时期,每逢正月国都洛阳宫城正门端门举办灯会,端门灯火盛极一时。中国的元宵节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由元霄而孕萌的元霄灯节和灯会是中国遍及汉民族居住地的重大年节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中国情人节之一。这天晚上,中国人不仅要吃元宵、放烟花,还要趁着出门赏花灯(彩灯)的机会,为自己物色对象,这是属于中国人的传统浪漫。
自贡灯会
自贡地区早在唐宋年间就有了新年赏灯的习俗,明清时期更进一步发展为各种会节。清中叶即有“狮灯场市” 、“灯杆节”等灯会活动,“正月八日之后,各祠庙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新年灯火甚盛……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栋雕镂,嵌灯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邑所不及也。”
进入本世纪初,盛行提灯会。每年农历十月十日,每人手中提红灯一盏,上街游玩。点灯杆、挂宫灯和狮灯龙舞、莲花灯等仍为春节的主要欢庆活动。自贡地区“提灯会”、“放河灯”、“瞒天过海”等风俗较为盛行,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间色彩。 “中国灯城”。彩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自贡彩灯有800多年历史,有“天下第一灯”的美誉。中华彩灯大世界,全年常态化开园,独一无二、永不落幕。2020年亮灯以来,先后推出“百年辉煌”、“生命之树”、“精卫女神”“千灯之塔”等大型灯组,连续两年荣登央视元宵晚会分会场,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2023年春节期间旅游综合消费居全省A级景区首位,成为全国最热“打卡地”之一,荣获全国最佳灯会和最佳夜游项目金奖,成功入选“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和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自贡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并在民族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下逐步精湛起来。1964年,自贡市人民政府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灯会。从此,灯会规模由小变大,工艺由粗至精,灯具由个体发展为群体,由不动发展为联动,布展由平面发展为立体。至1992年,已在自贡举办了10届灯会,形成自贡灯会的独特风格。
成都灯会
成都灯会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灯会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福州、青岛、武汉、乌鲁木齐、太原、重庆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省内外、国内外数十座大中城市展出,受到了国家领导人,所在地广大群众和港澳同胞以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成都彩灯在长期的发展中,融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彩灯艺人们除选用传统的竹、藤、绸、缎、金属和白糖、玻璃、蚕茧、贝壳、瓷器等材料外,同时还不断采用现代的激光、光纤、声控、电脑程控等新技术、新工艺,使成都彩灯格外璀灿夺目,绚丽多姿。尤其是以成吨食糖、上万件瓷器和玻璃瓶制成的巨型灯组,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被称为成都灯会“三绝”。
成都彩灯表现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中国古典文学,又有西方名著;既有民间传说故事,又有现代宇宙奥秘;既有飞禽走兽,又有奇花异草。成都彩灯融形、色、声、光、动、高、大、奇、新、精和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人们称赞她是“绚丽的诗,立体的画、有声的雕塑,流动的音乐”。
洛阳牡丹灯会
洛阳是灯会这项民俗活动的发源地,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洛阳牡丹灯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春节期间,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有观赏花灯的习俗。
东汉年间,洛阳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灯会。隋唐时期,每逢元宵佳节,洛阳全城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胜游,盏盏争奇斗艳,"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史料记载,隋炀帝时期洛阳城宫城正门端门灯火盛极一时,流光溢彩。“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唐代诗人苏味道曾在《正月十五夜》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描写的是洛阳城里灯节之夜的热闹景象,据《两京新记》记载,唐代灯节晚上,洛阳皇城前都要大放花灯,夜间不戒严,看灯的百姓人山人海。
现代洛阳牡丹灯会在保留和继承传统制灯工艺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引进了现代光电技术,集声、色、光、动、型为一体,融观赏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炉,展示了洛阳的历史和文化。
开封上元灯会
开封上元灯会从宋朝延绵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北宋都城汴梁灯节“歌舞百戏” “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盛景。开封上元灯会特色是将舞龙、民俗巡游、财神纳福、打铁花、中华戏曲小豫剧、炫酷杂技等演出融为一体。
宏潭灯会
黟县宏潭灯会历史悠久,早在清朝以前,宏潭村就有出灯会的传统,直到现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灯会周游全村,形式多种多样。
龙灯:滚龙两条,名叫二龙戏珠。龙头由毛竹扎成,龙身由布做成,全长十余米。龙的眼睛和龙嘴内及龙身内(每隔一米)就点一盏灯(以前点蜡烛,现用灯泡,电瓶供电)。舞龙时,龙珠在前,二龙随后。龙头跟着龙珠上下、前后舞动,龙身随着龙头滚动。每到一户,龙要进家,在堂前舞上一圈,新胩龙进家,大吉大利,然后在大门口舞上一阵,舞龙时鞭炮不断,用鞭炮鼓舞舞龙人的斗志,舞龙可是个力气活,龙身翻上翻下,十几个人要相互配合,听从龙珠指挥,节奏有快有慢,有高有低,甚是精神。
狮子灯:狮子两只,每头狮子两人舞,还有一人舞狮子球,举球引导狮子做各种动作,相互配合,随着球的变化,一会儿站立,会儿扑下身,一会儿抱球,一会儿低啸,一会儿摇晃,一会儿抖动。随着锣鼓节奏快慢,不断起伏。
除龙灯和狮子灯外,还有云灯、马灯、鱼灯、六角灯、八角灯、莲花灯、花瓶灯、新年大吉灯等。云灯和马灯较多外,其它灯都是两只,灯里面点上腊烛,晚上很状观。出灯时云灯跟在龙灯后面,舞龙时围着龙灯转,显示龙腾云驾雾。马灯就是马到成功。以前还有百鸟出窝,五兽灯等。
杨柳青灯会
2014年2月13日,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元宵节大型灯会拉开帷幕,展出了大型灯62组,彩灯4000余盏。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市民可到现场观灯猜谜。
秦淮灯会
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是历史上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是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
秦淮灯会的历史悠久,早在南朝时期,国都南京就出现了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明初之后,秦淮河悬挂花灯的画舫(俗称“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
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纪以后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如今已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江南贡院、中华门、老门东、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琶琵路一带。
秦淮灯会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诸种形式营造出“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寄托民众的良好愿望与生活追求。与此相辉映的其他民间文化艺术门类如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秧歌、踩高跷等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进而对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秦淮灯会无论是历史意义、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还是社会影响都非常大,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历代南京民众延续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空间,长久以来,它已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艺术贯穿于灯会中,构成其艺术内涵。
前门灯会
在京城,正月十五前门上元灯会将恢复并提升明清时期在前门地区举行的上元灯会。活动将邀请前门大街商户和全国的能工巧匠云集前门大街,将自己制作的花灯进行展示,游客通过赏灯、猜灯谜、提灯游玩等形式将体验到灯会的乐趣。
灯会活动将由点灯仪式、赏灯游艺、走街表演三项活动组成,游人可在此观赏五福添财、舞龙舞狮、皇帝观灯、戏曲演唱、魔术、杂技、吆喝叫卖等精彩表演。
上海灯会
“2012上海国际灯会”于2012年9月5日—10月14日在鲁迅公园举行。这是时隔20年后,大型灯会活动又一次在虹口区举办。
承德灯会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盛世中华·鼎盛王朝”大型皇家灯会于2013年12月20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于2014年2月20日落幕,为期60天,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总面积18万平方米,融合北方特有的庙会、冰灯,是集美食、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演出为一体。
钱江灯会
钱江源头灯会是伴随灯日而至的。据说,最早的灯日是开化龙顶茶的发源地——齐溪大龙村。除夕,山农吃过年夜饭,家家户户量斗米,点燃红烛插在米斗里,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过后,户主捧着“斗子灯”,喜气洋洋跨出家门,加入灯队绕村游行。灯日定在除夕,为的是送旧迎新,外村人是不去赶热闹的,所以有“女儿看不见娘家灯”之说。过了大年初一,山乡灯日接连不断,大道小径,人群熙来攘往,比今日赶集市还热闹。
千年古镇马金,人烟稠密的大村有灯日,偏僻的小山村也有灯日。随着村组织的变更,灯日也有些变革。翻开老皇历,姚氏大家族聚居一个大村庄,灯日从正月初八开始,直至十五结束,是开化时间最长的灯日。马金姚家分为两个行政村,因此就有两个灯日。正月二十,原先是马金下街的灯日,如今,上下街村也各自择定了新的灯日。
马金镇的灯日很多,诸如姚一村正月初八,上街村、明塘坞村、大淤村十一,下街村十二,湖头村十三,姚二村十五等。霞山乡霞山、山头灯日是二十二,这是钱江源头最后的一个灯日。
灯日这天,所有亲戚朋友都来贺年观灯,各家盛设酒筵,殷勤接待。每有一客数主,忙得主人四处找客,出现你拖我拉,“请客容易,揽客难”的热烈场面。
初七是齐溪一个小村的灯日。夜幕降临,山农把长条板凳翻个身,让四条凳脚朝天,前后点燃红烛,然后肩扛一条条板凳排成长龙,穿村而行,锣鼓喧天,热闹非常,这叫“龙角灯”。大村庄灯日那天,天刚蒙蒙亮就听见阵阵敲大锣声音,这叫“开灯路”。吃了早饭,便出迎板龙灯,这叫“迎白灯”。“白灯”板数略少,且不点燃蜡烛,为晚上迎红灯先作演习而已。
板龙灯多数村皆有,板数因村户而定,大村一二百板不等。灯板两头凿有圆孔,中插木桩连接,转弯抹角十分灵活。灯板上设置三盏或四盏灯,罩以灯笼,内点蜡烛。板上间插两面三角龙旗,旗上彩绘龙凤图像,或题宣传标语、诗句、灯谜。龙头龙尾用樟木雕刻,流金溢彩,张牙舞爪,显得威武无比。入夜,龙板灯出迎,灯球前行,鼓乐随后,时而缓游,时而疾行,时而盘旋,时而扼角,在夜色弥漫的村野中宛如一条巨龙,行至河边,倒映水中,灯火辉煌,翻江倒海,陆上水中双龙翻腾,煞是壮观,伴以锣鼓声、唢呐声、鞭炮声、喝彩声,构成一幅“妙夺诸方,目从未观”的壮丽景色。
过去,内外徐村除了龙板灯、花灯,还有罕见的狮舞灯。狮子用篾扎成,腹下安两根短木,腹内点燃蜡烛。舞狮时,灯彩球在前引逗,舞狮人左右手各执短木翩翩起舞,或进或退,或奔或蹲,或跃或立,一对对双狮戏彩球,摇头摆尾,绕村串巷,欢声笑语,此起彼落。霞山灯会,白天踩高跷,晚上迎花灯。高跷竹马源于跳竹马,高于跳竹马,为明代少保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商辂和霞山村祖先郑旦公组织首创。它充分利用三度空间位置,配有八匹神马,饰李世明、李治、徐茂公、尉迟公、秦叔宝、程咬金、薛仁贵、罗成等面谱,以慢步、小步冲跳、旋转等舞步进行,别具一格。
“__”期间,把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当作“四旧”破除,从此群众不敢言灯会事。直到1983年农村大改革,农民欢天喜地又兴灯会,可惜一些能工巧匠的老艺人,有的已经作古,有的虽健在但年逾古稀。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部门本着“两为方针”大力发掘,积极引导,精心组织,使钱江源头这朵绚丽的民间艺术奇葩获得新生,而且放射出更加亮丽的光彩。高跷、扛灯、板龙灯等有的已先后多次进县城闹元霄和参加“三边艺术节”广场演艺,深受观众的好评。
上一篇:惊蛰九个传统习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