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是收获的时节,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节气有什么风俗和讲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祭神祀祖: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道教把夏至日作为三清之一的灵宝天尊的圣诞。
煮汤给牛喝
夏至日之后天气炎热,我们要改善自己的饮食,而在山东省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意思是说夏至日煮麦仁汤给牛喝,这样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互赠折扇脂粉
在古代的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成为制度。而在古代的大辽国,夏至日有妇女互相赠送折扇、粉脂囊,除去身上的汗渍味的风俗。《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坏运气~
土圭测日影确定夏至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那时,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
夏至确立的时间很早。有资料显示,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便将这一天定为夏至。
《恪遵宪度抄本》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不过,这种类型的雨来去匆匆,范围也比较小,常被称为“夏雨隔田坎”。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冬至馄饨夏至面”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 夏生。”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因此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
夏至时节,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气温较高,作物生长很快,对于农业来说,夏至节气的降水很关键,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夏至正值麦收之际,杂草害虫迅速生长,还要做好田间虫害的防治工作,自古就有拜神祭祖的习俗,恳请祖先保佑灾消年丰。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1、过度锻炼
夏至到来,天气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应适度降低运动强度。 否则容易中暑并且不利于身体健康。
2、忽视养生
俗话说:“夏养三伏,冬养三九”,夏至到来,伏天将至,起居调养,应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避免炎热伤身,就不会有疲劳的感觉。夏至前后人们身体明显感觉疲乏燥热和心悸气短,食欲也会明显下降,这里建议:
1、晚睡早起,中午尽量打个盹;
2、饮食清淡,多吃点“苦”味;
3、调整呼吸,整理好情绪,戒躁;
4、运动时尽量选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的时分。
上一篇:惊蛰的含义和食物是什么
下一篇:日历中的六九天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