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起名网> 民俗百科> 百科知识 > 花灯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花灯的寓意和象征是什么

| 宝宝起名网

花灯一般在春节、元宵等节日的时候悬挂,为佳节增光添彩,祈求平安。今天小编整理了花灯的寓意和象征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起名网

花灯的寓意和象征

花灯寓意和象征主要有祈许光明、互报平安、前途光明、求取功名、求子添丁等。

1、祈许光明:据说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为了驱除对于黑暗的恐惧,于是就用灯笼衍生出了驱魔降福和祈许光明的含义。

2、互报平安: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在躲避盗匪的侵袭而四处逃散之后,于是就通过燃放天灯的方式来互相通信,互报平安。

3、前途光明:据说在唐太宗时期,学子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就叫做“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里面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将其点起,象征着前途光明。

4、求取功名:在闽南语中“灯”与“丁”的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等。

5、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花灯起源于什么朝代

花灯起源于汉代,并在唐代是盛行,但当时只是在皇宫中盛行,直至宋代时期花灯开始遍及民间。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花灯在古代的作用

花灯,又名灯笼。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的作用就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是用竹条或者木条制作,中间上放上蜡烛或者灯泡,称成为照明的工具。受汉文化的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花灯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

元宵放花灯的习俗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有关花灯的传说

1、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 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 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 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相传汉武帝时,侍臣东方朔为帮助一个叫“元宵”的宫女能与家人团聚,装扮成民间卜卦人长安行占卖卦,乘机宣扬“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凶卦及“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

宵夜”的谶语,朝野一片恐慌。

汉武帝急召东方朔求消灾良方,东方朔说:“听说天上火神最爱吃汤圆,可在十五晚上让元宵做汤圆焚香上供,并传谕宫内外臣民倾门而出,大街小巷挂灯爆竹,好像满城大火,使在上天观察的天帝不致生疑。”

汉武帝一一照办,这一夜,万人空巷,

帝也微服出宫与百姓消灾同乐,宫女元宵得以乘机与家人团聚。由于照东方朔的办法做了,

城安然无恙,汉武帝大喜。从此,年年照样办理,把这一天叫元宵节。